- 梁富山;王心洁;
文章通过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了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一是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水平和产出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效应,作为长期投入水平的研发人员占比正向效应最大,这有利于企业凝聚人才,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二是对企业创新投入影响的变量中,财政补贴强度的正向效应最大且显著,但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效应不显著,同时财政补贴叠加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可以短期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长期看能否实质性激励创新产出能力尚不明确。三是绿色创新叠加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企业短期资金投入和潜在人员投入水平分别呈现显著的正向效应和不显著,但对企业创新产出能力则呈显著的负向效应。据此,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2023年01期 v.28;No.137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1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 ] - 高玉胭;赵丹;刘兵;
文章基于中国298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地方税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了地方税收增长,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第二,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地方税收增长的效应主要来源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而数字化服务程度对地方税收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个人所得税收入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其对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对地方税收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并不显著。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提升创业活跃度间接促进地方税收增长。
2023年01期 v.28;No.137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10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李楠楠;
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对口支援机制在我国由来已久,是府际财政应急援助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历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府际财政应急援助中的单中心、行政化的“硬法”模式,面临着难以适应现代风险社会需求的难题。府际财政应急援助作为一种公共治理机制,需要一种多中心、协商性的“软法”模式,以强化其包容性和互动型治理结构。府际财政应急援助的“软法”模式,有助于更好回应社会需求,有利于拓展府际财政应急法治内涵,从而实现府际财政应急援助的软硬法协同共治。文章认为应从完善制度基础、建立形式载体以及健全配套机制等方面,综合推进府际财政应急援助的软法治理。
2023年01期 v.28;No.137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张益豪;郭晓辉;
合理划分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是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的前提和保障。文章基于2016年山东省在教育、医疗卫生和交通运输三个具体领域实施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试点,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改革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具体领域事权与支出责任的清晰划分能够显著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会显著降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进而提高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水平,特别是改革还会显著提高教育支出效率。最后,从明确省以下各级事权与支出责任、兼顾公共产品供给的投入和效率、明确市县两级事权与支出责任、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2023年01期 v.28;No.137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