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力平;陈斌;
文章在梳理中国特色纳税服务实践发展与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纳税服务的角度总结了营改增进程的经验,认为营改增已成为中国特色纳税服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成功典范,并对持续探索符合我国国体政体、体制特征、发展阶段要求的中国特色纳税服务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2017年03期 v.22;No.10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柳现青;
全面推开营改增迄今已满一年,需要总结的经验很多,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一些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出来,成为新的难点。文章主要结合湖北省的情况,对营改增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指出营改增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同时提出工作中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2017年03期 v.22;No.103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税收优惠政策评估研究课题组;马之超;张福伟;
从近年来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实践看,政策评估是税收优惠政策过程的薄弱环节。文章从分析我国税收优惠政策问题入手,以公共政策学为理论基础,阐述税收优惠政策评估内涵、标准以及现实意义,着重分析了当前税收优惠政策评估的现实困难和不足,从政策评估的程序化、专业化、结论应用法治化三个角度对税收优惠政策评估进行了制度设计。
2017年03期 v.22;No.103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姚轩鸽;
文章认为,税收互信是指征纳税主体既要相互传达与自己的涉税思想相符合、相一致的税收信息,也要相互传达与自己的实际行动相符合、相一致的税收信息。税收互信是税收治理的基石。提升税收互信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完备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教文卫体制与税制。具体方法在于:加强税收互信教育,建立征纳税互信沟通机制、纳税者利益表达机制、征纳税者互信奖惩机制、征纳税者互信榜样引导机制与政府用税信息公开透明机制,等等。当前中国税收互信状况并不乐观,征纳互信建设任重道远,亟待顶层设计、标本兼治、全面优化。
2017年03期 v.22;No.103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曹阳;李清;
文章结合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视角探讨了企业税收风险的防范对策,提出了建立统一的税收风险识别模型、完善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和统一的信息化平台等措施,以期为征纳双方更好地规避和防范税收风险提供参考。
2017年03期 v.22;No.103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杜鹃;
税法作为一门分散的、专业性较强的法律领域,在实践中为配合社会环境及工作情况,往往需要专门的机关进行解释。税法的行政解释作为税收执法的主要依据,不仅促进了税收征管的有序开展,还为推动税务工作机制创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章旨在从税法行政解释的相关理论着手,分析当前税法行政解释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完善税法行政解释制度建言献策。
2017年03期 v.22;No.103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郭昌盛;
明股实债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类型之一,为我国企业开展投融资活动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然而,由于我国现行法律缺乏对明股实债的相关规定,使得明股实债的纠纷解决较多的依赖法院的司法审判实践。明股实债涉及的核心问题在《公司法》《合同法》中主要是股权与债权的判断标准问题,而在税法上主要表现为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的区分。明股实债不仅仅涉及投融资各方利益的均衡,同时也涉及国家税收利益的实现。由于我国税法规则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导致了法院司法审判实践与税法规则在明股实债界定问题上呈现出不同的标准,因此,有必要从法律规则融合的角度,将司法审判实践中关于明股实债判定标准的成功经验内化为税法规则的内容,实现法律规则体系之间的协调与融洽。
2017年03期 v.22;No.103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10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靳澜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财税体制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战略层面被提升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伴随着财税制度认识的完整化和立体化,现代财税法的定位突破了宏观调控法的表象,在延展视域中凸显出公共财产法、权利保障法和分配正义法的内在特性。财税法也由此摆脱了对行政法和经济法的路径依赖,成长为一门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交叉性"领域法学"。因此,"财税法治"的塑造必须秉持大视野、大思维和大气象,走出传统以法律部门为逻辑起点的格局,重新回归财税法的功能定位与历史使命,进而实现理财治国、公共财产保护、纳税人权利保障、收入分配正义的综合目标。
2017年03期 v.22;No.103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仇朝阳;陈思霞;
宏观税负是影响企业捐赠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使用我国2007—2012年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与省级宏观面板数据匹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宏观税负较高的地区,企业捐赠倾向与捐赠额都更大;进一步地,企业在宏观税负较高时捐赠是出于避税的考虑,因为更多的捐赠带来了更大的避税空间;最后,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在相同的宏观税负下会更多地发生捐赠行为。文章认为,降低宏观税负、规范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是引导我国企业慈善捐赠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7年03期 v.22;No.103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夏小雪;
文章通过对汉中市餐饮住宿企业"营改增"后税负情况的分析,分别从企业和税务机关两个方面提出措施建议,希望能够帮助餐饮住宿企业降低税负,帮助税务机关查找管理漏洞,规避执法风险,促进餐饮住宿企业健康发展,助力服务业产业升级优化。
2017年03期 v.22;No.103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平竺;王志扬;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包括财税、金融等在内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辖区内科技型企业的创建和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支出。但部分地区财税政策激励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非常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财税政策激励对企业研发支出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有鉴于此,文章首先从理论分析入手,探讨财税政策激励影响企业研发支出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应的政策手段;继而就现阶段我国为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支出,而实施的财税政策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最后从财政支出、税收调节和制度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出发,对如何改进激励企业研发支出的财税政策提出建议。
2017年03期 v.22;No.103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