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经济研究

“分税制改革三十年”专题

  • 在新征程上持续推进中国特色财政宏观调控

    邓力平;吴心妮;刘乃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进程中,中国特色财政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发挥更大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共同特征、更有中国特色”的时代背景下,文章力图把握中国特色财政宏观调控“既有共性、更有个性”的本质特征,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宏观调控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特别是结合新征程上2023年中央发行1万亿国债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实践,提出了对新征程上持续用好财政宏观调控的四点认识,以期为持续做好中国特色财政宏观调控研究提供理论思考。

    2024年01期 v.29;No.143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分税制改革三十年的主题演化研究:基于LDA和DTM模型

    黄江玉;朱海涵;

    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石的决定性改革,凝聚着不同时期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智慧。文章利用LDA和DTM主题模型,对分税制改革近三十年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从中提炼出了分税制改革的主要议题、演变过程和未来方向。研究发现,分税制改革的主题演变具有阶段性特点,呈现出“问题探讨”“路径分析”“整体推进”“持续完善”“全面深化”五个阶段特征。分税制改革研究具有四条鲜明的主线索,即“建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现代财税体制”“建立活力与秩序兼容的政府间收入划分体系”“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地区均衡协调发展”“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以保障社会共同体的生存发展”。展望分税制主题研究的未来,我国应从“现代化、法治化、结构优化、风险有效防范化”等方面持续推进改革。

    2024年01期 v.29;No.143 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1K]
    [下载次数:10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国地税合并对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效应、机制与政策选择

    宋美喆;胡丕吉;

    国地税合并是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具有深远影响。文章基于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国地税合并对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国地税合并有助于抑制要素市场分割,提高要素市场一体化水平,在税务人员素质高、改革前财政压力大、数字经济发达的城市,这种积极效应会更加明显。国地税合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削弱税收竞争两条路径抑制要素市场分割。最后,文章从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提高税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应用“数字+税务”融合,构建智慧税务生态体系,改进地方官员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024年01期 v.29;No.143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税收经济分析

  •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扶助政策与税收可持续能力

    杨得前;曾静;

    税收可持续性是税收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的重要基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税收可持续能力有效提升等方面被寄予厚望。文章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扶助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税收可持续能力度量体系,并采用多时点DID考察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对税收可持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扶助政策显著推动了地区税收可持续能力的提升;(2)机制分析表明,扶助政策主要通过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缩小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两条渠道促进税收可持续能力的提升;(3)政策效果会因城市地理区位、资源类别、税收征管强度的不同而产生显著差异性。基于上述发现,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城市区位优势、发挥市场作用以及优化税收征管,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而更加高效地促进税收可持续增长。

    2024年01期 v.29;No.143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劳动供给效应

    吴燕;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2020年面板数据,以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并探讨异质性政策效果。研究表明:(1)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显著提高了个体的劳动参与率,对劳动时间没有显著影响。同时减税幅度越大,个体劳动参与的激励作用越强。(2)异质性结果表明:相较于男性和正规就业者,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女性和非正规就业者的劳动参与率影响更大;区分不同收入群体和人才类型,个人所得税改革显著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时间,对中高收入群体和高水平人才的作用则不明显;区分不同地区,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东部地区劳动者的劳动参与率影响更大,中部次之,西部稍弱;区分不同家庭类型,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享受专项附加扣除、有老人或小孩以及有房贷家庭劳动者的劳动参与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文章的结论为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政策效应评估提供了微观证据,同时为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劳动供给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2024年01期 v.29;No.143 4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去金融化效应

    张翼飞;

    文章以财税[2018]70号文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6—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借助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2018年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通过激发在位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吸引更多新兴企业进入,加速了企业“去金融化”进程。异质性分析表明,“去金融化”效应在财力保障充足、重视税收信息化征管地区的企业中反应更为明显。未来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应“去繁从简”,扩大存量留抵退税实施范围,提高退税款项到位的及时性,并将地方财力和税收信息化征管视为留抵退税实施的重要保障,助力企业加速“去金融化”。

    2024年01期 v.29;No.143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财经纵论

  • “省直管县”改革与企业绿色发展——基于财政激励的视角

    于井远;

    文章以“省直管县”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0—2009年中国污染企业数据和双重差分法,识别了财政激励对企业绿色发展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省直管县”改革下地方财力的提升并没有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反而加剧了县域政府为追求GDP增长在环境治理中采取的逐底竞争行为,表现为“省直管县”改革对企业节能减排产生了显著的抑制效应,且在低耗能企业和县市所属国有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十一五”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强环境规制力度,上述抑制效应有所下降,说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策略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央政府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

    2024年01期 v.29;No.143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品油消费税改革:国际经验与现实考量

    白雪苑;

    当前我国面临着“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这一艰巨任务。成品油消费税是具有调节性质的流转税,因其寓禁于征、税基广泛、税源稳定等特征而受到各国青睐。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及能源大国成品油消费税改革及监管呈现出征收范围设计精准、税率调节作用显著、征税环节部分后移、税收征管高效等特征。基于我国成品油消费税现状,结合海外相关经验,我国成品油消费税的未来改革应重点在扩大细化税目、设置差别税率、后移征税环节、完善全流程监管等方面发力。

    2024年01期 v.29;No.143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1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时代“枫桥经验”何以提升基层税收治理能力——以浙江诸暨“枫桥式”税务所建设为例

    门理想;刘开君;陈成;

    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枫桥式”税务所是提升基层税收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枫桥式”税务所的治理机制可以提炼为“1543”体系,该体系具有矛盾溯源、协同治理等优势,从而有效减少了税费征纳矛盾、降低了税费执法风险、满足了税费服务对象需求。然而,这一机制也存在多元主体参与有限、治理平台难以融合等瓶颈。未来,“枫桥式”税务所应从目标锚定、制度衔接、多元共治、平台聚合和观念革新等方面着手突破机制瓶颈。而要推动该机制创新走向全国,“枫桥式”税务所还需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宣传推广、推动二次创新。

    2024年01期 v.29;No.143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